萱草除了可食用之外,最吸引人的还是它的文化魅力了。据《诗经》记载,古代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,遂在家居北堂栽种萱草,借以解愁忘忧,从此世人称之为“忘忧草”。尔后又有许多诗人、文学家纷纷咏叹萱草能忘忧疗愁,晋代稽康在《养生论》中写道:“合欢蠲忿,萱草忘忧,愚智所共知也。”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萱草,本作谖,谖,忘也。”
在百合科的同宗姐妹中,比起百合、风信子等著名花卉,萱草并非名门望族,乃不过是位“小家闺秀”。观其外表,叶片细长,花为筒状,每朵6瓣,向外展张,花色橘红,一般每葶着生数朵,从夏到秋,开个不停,可惜晨开暮闭,匆匆谢去。
据花卉鉴赏家认为,萱草翠叶萋萋,着花秀秀,焕发出一种外柔内刚、端庄雅达的风采,让人感到亲切和蔼,赏心悦目。难怪古人把它比喻为慈母的音容。而母亲住的屋子又被称作萱堂,以萱草代替母爱,如孟郊的游子诗:“萱草生堂阶,游子行天涯,慈母依堂前,不见萱草花。”因此,萱草又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中国的母亲花。
在呼唤传统节日回归的今天,清明节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已相继成为全民公假日。曾有人提倡将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称之为中国的母亲节,大概由于在这一节日前后,正是萱草盛开之时吧。
总之,萱草在中国特有花卉之中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,俨然可被被视为母爱之花、忘忧之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