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林业网----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,专家实时在线答疑,林业知识汇聚,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,铸就成功第一线! 中国林业网
本站搜索:
全部问题 综合问题 政策问题 技术问题 市场问题 讨论区 林业专家 热门 精华 未回复问题 我要提问
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,请推荐给您的好友,我们将越做越好。网址:http://help.chinaforestry.com.cn/
 
 
姓名:lhm7677     提问时间: 2006/6/5 22:40:04
邮箱:3500525@163.com
问题:
 
请问如何防治大蟋蟀(土狗).
 

回复专家:夏芬,回复时间:2006/6/5 23:18:02

您好,防治措施: ①毒饵诱杀。用50%辛硫磷可湿性粉剂1份,与炒香的米糠5份,拌匀后,再加适量的水调成毒饵,制成黄豆大小的颗粒,傍晚时撒入穴洞的附近,虫夜间出洞,取食后中毒。 ②冬耕除虫。秋季花生收后,进行1~2次犁地、耙地,把越冬幼虫翻于地上冻死或被鸟吃掉。


 

回复专家:吕玉奎,回复时间:2006/6/6 7:39:42

大蟋蟀防治方法:

(1)人工捕杀。


(2)毒铒诱杀。用炒过的花生麸或米糠作饵料,取铒料5公斤,90%晶体敌百虫50克,用适量热水将敌百虫溶解后拌入铒料中,使铒料成豆渣状,即成毒铒。选择闷热无雨的傍晚,在各个大蟋蟀洞穴口的松土堆上放一粒花生米大小的毒铒,当大蟋蟀一出洞取食就被诱杀,效果显著。用南瓜或菜叶切碎作铒料配制毒铒,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


 

回复专家:周贵龙,回复时间:2006/6/6 9:15:43

  你说的大蟋蟀(土狗),可能是 蝼蛄--又名土狗

  请你与下面的描述核对一下:  
  

  成虫体长4.5cm,体黑色或黑褐色,全身密生细毛,前胸背板中央有暗红色斑,前足粗壮,为

掘式足,腹后有长尾须,翅常叠于体背,卵椭圆形,初产出时黄白色,以后渐变为黄褐色,初孵若

虫乳白色,2龄后变为黄褐色,一般三年发生一代,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,成虫有趋光性和趋

声性,3-4月开始活动。4-5月危害严重,成虫于6月交尾产卵,7月孵化若虫,取食危害至10月,

蝼蛄是地下害虫之一,主要啃食根茎,经常在土层下成来往隧道,使植株根条脱水而干枯死

亡。

    防治方法:

  1、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。

  2、为避免给蝼蛄提供生存环境,施用有机肥料一定要经充分腐熟才能使用;

  3、在受害植株部泼浇40%氧化乐果1000倍液;

  4、用90%晶体敌百虫50克,加上炒香的饵料拌匀,加水拌成干湿适宜的毒饵,撒在植株根部 

周围或盆内。

  这些方法,都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。 


 

回复专家:张连翔,回复时间:2006/6/6 21:46:33

大蟋蟀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江西、云南、台湾等省区。杂食性,林、果及多种经济作物都受其害。成虫和若虫均咬食切断寄主植物的幼茎,造成断垅缺苗。丘陵山地新栽种的柑桔、桃、李等果树幼苗,常被咬断嫩茎或顶梢,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(图1)。 形态特征 大蟋蟀属直翅目、蟋蟀科。成虫(图2)体长30-40毫米,暗褐色或棕褐色。触角丝状,长于体。翅革质,棕褐色,前翅花纹复杂。后足腿节发达。卵圆筒形,微弯,长约4.5毫米,浅黄色。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,3龄翅芽显露。若虫共7龄。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 每年发生1代,以若虫在土穴内越冬。在广东,越冬若虫于3月开始活动,为害各种作物幼苗,有些地方甚为严重。5-6月成虫开始羽化,9月为产卵盛期。雌虫产卵穴中,常30-40粒一堆。卵期15-30天。初孵若虫群栖母穴中,不久就分散自行营建洞穴独居。穴深一般30-50公分,也有超过1米者。每个洞口必堆积一堆新鲜松土,易于发现。 若虫历期7-9个月,经七次脱皮变为成虫。大蟋蟀是典型的夜出性昆虫,尤其是闷热无风的夜晚,外出觅食最为活跃,雨天一般不外出活动。知道这个规律,对我们选择恰当的防治时机很重要。在疏松砂土的丘陵山岗地,大蟋蟀的发生为害最为猖獗。 防治方法 (1)人工捕杀。 (2)毒铒诱杀。用炒过的花生麸或米糠作饵料,取铒料5公斤,90%晶体敌百虫50克,用适量热水将敌百虫溶解后拌入铒料中,使铒料成豆渣状,即成毒铒。选择闷热无雨的傍晚,在各个大蟋蟀洞穴口的松土堆上放一粒花生米大小的毒铒,当大蟋蟀一出洞取食就被诱杀,效果显著。用南瓜或菜叶切碎作铒料配制毒铒,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。
 



版权所有:中国林业网 © 2003-2010 闽ICP备09027724号
E-mail:service@chinaforestry.net 传真:0086-591-83568281 电话:0086-591-83568282 835682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