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楝(拉丁名:Melia azedarach)
一、经济特性及市场前景
苦楝生长快,材质好,用途广,繁殖容易,是我省乡土四旁绿化的重要树种。木材是制造高级家具及建筑优良用材。果肉可酿酒。果核可榨油,可入药,也可作增塑剂及油漆。树皮可提取苦楝素,用以驱蛔虫及蛲虫。
二、生态学特性
喜光、喜温暖湿润。垂直分布在200M以下的低山、丘陵平原地区。适生于年均温13.0-28.0℃,绝对最低温度不到-7℃。多分布于低山、丘陵坡地的中部至下部、坡麓及四旁。在酸性、中性、钙质及含盐量在0.4%以下的碱土上均能生长,耐烟尘、潮风和水湿。在土壤湿润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河谷冲积土,宅旁瓦砾土及农地耕作土上生长迅速,成材快。在干旱瘠薄土壤及水湿地上则生长不良。
三、林分生长过程模型
18年生苦楝生长情况:树高14.0m;胸径26.8cm;材积0.3475立方米。
四、育苗
1、采种
采种应选10-20年生无病虫害的健壮母树。可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果实成熟时采集,用水浸泡数天后搓洗去果肉。若数量多可用卸去米刀的碾米机处理,同时向米斗内加水,以起润滑作用。出籽率25-35%,千粒重580-800克,每公斤纯种子1200-1700粒。发芽率80-90%,洗净的果核阴干后,沙藏或干藏,发芽力可保持1年以上。
2、育苗
分播种、埋根和插干。以播种苗为主。选择肥沃、湿润、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作为圃地。每亩施栏肥30担,施足基肥后整地筑床,要精耕细作,打碎泥块,平整床面。播种季节在3月上旬到中旬。条播育苗,条距15-20厘米,覆土厚约3厘米,每亩播果核20公斤。
5月上、中旬幼苗出土,在出苗期前要做好圃地除草工作。幼苗成簇,在苗高8厘米左右时,趁阴雨天间苗,每簇留壮苗1株,其余苗作分床移栽或补植。7月上旬后苗木进入速生期,应从6月下旬开始,每隔15天开沟深施尿素3-4公斤,早期要结合灌溉,以充分发挥其速生潜力。9月上旬后,苗木开始封顶,终止高生长。为充分促进苗木木质化,在8月上旬应停止增施氮肥和灌溉工作。当年生苗高1.5米,根径1.7厘米,亩产苗8000株左右。
苦楝埋根和插干苗的插穗,要在播种苗起苗后,先径粗0.6厘米以上的主、侧根和苗干,第穗长13-16厘米。直插,上端切口与床面相平。萌芽后,每穗保留1个粗壮芽培养为主干,其余剪去。肥培管理同播种苗。当年苗均高于播种苗,并具发达侧根,但成苗率以播种苗、埋根苗为高,插根苗较低。
五、造林技术
造林从12月下旬苗木落叶后至次年2月中旬放叶前均可进行。造林地宜选择土壤湿润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河谷冲积土,宅旁瓦砾土及农地耕作土等。
⑴、造林密度:28-74株/亩。一般四旁植树株行距3*4米,片林4*6米。当年生苗高1.5米,根径1.7厘米。
⑵、整地方式:块状整地不小于60×60cm,深度不小于20cm。栽植穴底径不小于30cm,深不小于40cm,穴内施基肥。
六、抚育管理
(1)、年度管理:楝树自然生长,分枝低,树干矮,为了培育通直用材,可采用“斩梢抹芽”方法。具体实施过程为:头3年通过“斩梢抹芽”,养成高大而直立主干,即用大亩造林后,在2-3月新芽未萌发前,斩去地上部分的1/3-2/3。5月,当不定芽萌发至10CM长时,选留一个靠近切口的粗壮新枝培育为主干,剪去其余萌芽,第2或第3年再斩去梢部不成熟部分,在上年留枝的相反方向选留一个新株,如此进行,直至主干达到需要的高度止。此时,应在“斩梢抹芽”前后,分别抚育1-2次。最好施肥1次,以农家肥为主,或者套种绿肥、豆类,以耕代抚。第4年后是径生长阶段,此时可任其自然分枝,努力养成一个大而丰满的树冠,供楝树本身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需要。
(2)、间伐期:由于采取“斩梢抹芽”方法,10年内不进行间伐。10年以上的人工林,应根据经营目的、林分生长状况,及立地条件等具体情况,适当调整密度。
(3)、主伐期:一般苦楝丰产林在10-15年采伐为宜。
七、主要病虫害防冶
A、溃疡病。防治方法:入冬用刀刮除溃疡病斑,喷70%托布津200倍液;加强抚育管理,及时间伐,使林内通风透光,促进树木健壮生长。B、苦楝丛枝病:叶蝉类是丛枝病的主要传播者。防治应首先从消灭叶蝉着手。可在叶蝉的初孵若虫期喷洒40%乐果或50%的马拉硫磷2000倍液。此外,对刚发病的植株用1-1.5万单位的四环素或土霉素进行根施或注入髓心,有一定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