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枝子高1~2米,多分枝,小枝黄褐色至暗褐色,有细棱,幼时有短毛。三出复叶,互生。托叶2枚,线形,早落。小叶卵形、卵状长圆形、倒卵形,表皮绿色无毛,背面色淡,幼时有稀疏白绒毛。总状花序腋生,有毛,花冠蝶形、紫色;荚果扁斜,先端有尖,果皮上有柔毛。 胡枝子较耐寒冷,在-30℃低温下不受冻害,它比紫穗槐更耐寒。在年降水量250毫米或季节性干旱常发生的地方,它都能够生长良好。当沙地含水量低于0.77%时才萎蔫。 耐风蚀,根系被风蚀部分露出地面,仍能生长。 胡枝子喜光,在全光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和天然更新。 耐瘠薄,风沙土、栗钙土和黑土区均有分布。胡枝子对土壤碱性也有一定的适应性一般在pH为8.0时能生长,但若排水不良而又短期积水时常涝死。萌芽力强,枝条丛生。根系发达,主根不明显,侧根成网状盘踞在0~40厘米沙中,根幅可达3.2米,须根非常发达。由于根系生长快,播后100天的幼苗高虽7.5厘米而根系却下扎26厘米,发出的侧根多到23条。
紫穗槐为丛生落叶灌木。高达1-5米,枝向上直立,黄褐色,有韧性可以编筐;小叶11—25片组成奇数羽状复叶,卵形、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,长1.5-4厘米,宽0.6—1.5厘米,顶端圆或微凹,有短尖,基部圆形,两面有白色短柔毛,叶片有透明油点,毛稀疏,有小托叶;花小,蓝紫色,花药黄色,多数花组成15厘米长的顶生密总状花序,变种中有淡蓝花与白花者。花期5-10月;果实为短镰刀状荚果,内含一粒种子,播种时可连荚播入。本属原产北美,我国早年引入,已广泛栽培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长江流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