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地造林应慎行
湿地是一种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,被称为“地球之肾”。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,共拥有湿地面积6590多万公顷,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%,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。然而,由于人们对于湿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,“地球之肾”已严重透支,“肾衰”迹象日趋显现。湿地生态遭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而目前争议最大、困惑最深的就是利用湿地大面积种植杨树的问题。 近年来,不断有相关报道见诸媒体。例如在洞庭湖湿地,造林之风已“刮”了30年之久,由于杨树成材周期短、获利快,一些地方政府为“调整结构”鼓励农民大种杨树,种杨风很快由垸内和农田刮向洞庭湖,并由沿岸向深处进军,甚至连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也未幸免。 位于湖北武汉市郊的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,是湖北省少数保存最完好的湿地之一,被称为湖北的“珍稀水禽基因库”。然而,几年前沉湖沿湖岸湿地、草滩被公司承包,栽种了约近两万亩的意大利杨树,昔日野鸟成群的广袤草滩全被这种速生树种所覆盖。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,素有“珍禽王国”、“中国第二长城”之美名。据报道,目前湖区已种植杨树9000余亩,并且种植面积还在不断扩大。 专家指出,愈演愈烈的种杨热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风险。杨树生长速度快,大量吸收水分和养分。在种植杨树的洲滩,芦苇无法生长,最终会导致湿地破碎化。这不仅使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改变,人为地打乱了自然生态系统,也打乱了湿地原有的生态链。对此,专家呼吁,应合理利用湿地资源,尽快科学规划,控制杨树的栽种规模。 而一些部门则认为,种植杨树对湿地生态有极大的积极因素。多种树可以有效地提高森林覆盖率,改善人居环境;以杨树为主的农田林网为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了保护屏障;防浪林对保护防洪大堤发挥了特殊作用;洲滩地种植杨树能有效地抑制钉螺的生长和繁殖,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吸虫病蔓延,等等。 不难看出,从本位主义的观点出发,各部门都能够找出充分的理由作为开发和利用湿地的依据。长期以来,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中,治权的割裂导致管理部门“诸侯分治”,多头管理,部门间协调不足、合作缺失,目标和政策相矛盾,从而阻碍了对湿地的有效管理。如何建立协调机制和管理体系,使相关部门之间通过充分的交流与合作,把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纳入有关部门和跨部门计划、方案和政策之中,已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当务之急。对于湿地造林,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,科学规划。毕竟“肾衰”对于人和地球都同样致命。
关于我们 | 友情链接 | 广告服务 |网站地图 | 服务条款 | 建站服务 | 意见反馈 | 支付方式 | 帮助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