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林业网----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,专家实时在线答疑,林业知识汇聚,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,铸就成功第一线! 中国林业网
本站搜索:
全部问题 综合问题 政策问题 技术问题 市场问题 讨论区 林业专家 热门 精华 未回复问题 我要提问
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,请推荐给您的好友,我们将越做越好。网址:http://help.chinaforestry.com.cn/
 
 
姓名:宁夏中宁张海涛     提问时间: 2008/8/18 13:45:55
问题:
 
老师您好:我们宁夏提倡压砂开发干旱荒山荒滩,种植西瓜,美其名:压砂瓜,说是石头逢里长出的西瓜.看起来很好,压砂保墒开田,夏季旱的时候,瓜不长,大家就用车拉水灌溉,成本很高.而且所开地面积大,没有树,干热风对西瓜的形状损害比较大,我觉得长期种瓜不是好方法.我也种了80亩,今年亏2万元.我想寻找一种比较合理的开发种植技术
 

回复专家:张连翔,回复时间:2008/8/18 13:53:41

http://www.people.com.cn/GB/channel1/907/20000805/174493.html

治沙也要靠科技——宁夏造林绿化的启示

董瑞生  姜雪城

    据不完全统计,在过去的5年间,因树种单一而无法抵御天牛灾害,宁夏引黄灌区被迫砍伐虫害林木55万亩、8000万株,广大林业职工用10多年心血精心建设起来的第一代林网被毁灭殆尽。在宁夏山川,这样的事例绝非个别。
    
    80年代初,由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提供价值达2000多万美元的食品,援助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吉县人工造林种草156万多亩。当地政府为保证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,也采取了承包到户的管理措施。但山上大量杨树因干旱少雨,全部长成了粗不过碗口、高不足两米的“老头”树,加之病、虫、鼠害严重,除了当柴烧再没有多少利用价值;种植的红豆草,头一两年长势良好,但很快就全部干枯而死。贫困农民见不到眼前效益,便大面积毁坏林草开荒种了地。而这一切损失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不懂科学。
    
    失败的教训使宁夏人明白,植树种草不讲求科学方法,投资越大损失越大。而今天记者每到一处,都能欣喜地看到不论是农民、个体造林绿化,还是大企业的连片开发,都十分注重科技和人才投入,有的不惜重金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作顾问,有的采取技术、智力入股的方式吸纳人才,从选种、育苗、栽培到防治病虫害,都有科技人员把关,过去那种盲目、蛮干和一哄而上的问题得到根治,使生态建设走上了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轨道。
    
    广夏公司在银川近郊治沙时,面临最大的难题是:平沙整地,封固流沙,采用国际上常用的铺压粘土固沙法,每亩成本高达220元,且附近根本无粘土可拉;采用国内常用的扎草方格固沙法,每亩成本至少也得39元。用什么办法效果最好又省钱?公司合伙单位宁夏水利科学研究所经过反复实验,用自己创造的播种糜子固沙技术,每亩播6公斤种子,加上人工费顶多花13元钱,抢在雨季前撒播,雨季一到,荒漠流沙顿然满目绿色。据介绍,类似的先进治沙技术,他们先后运用了20多项,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治沙成本,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以上信息供您参考。


 

回复专家:张连翔,回复时间:2008/8/18 14:01:38

方法多得很!您再看下面的报道:

(敬业奉献)宁夏白春兰:苦斗沙海变绿洲
     2008-08-05 来源: 宁夏文明办

    28年风雨治沙,“小学文化”变成了“土专家”。她说:“干啥事不能光靠流汗、苦干,还得加个‘巧’字,这个‘巧’就是学科技。”

    治理沙漠,需要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,更需要科学求实的态度。但起初白春兰并不认这个理。那是1984年初春,县科委奖励她家一捆优良品种的葡萄苗。白春兰如获至宝,小心翼翼地将其一棵棵植在沙地上,像照顾自己的孩子

    一样悉心照料。然而,树苗最终还是死了。她心里十分难过,但又迷惑不解。经请教专家才知道,原来这块地太“沙”,下面存不住水,上面蒸发量大,葡萄是被“渴”死的。实践给白春兰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技课。她从中意识到,要在沙漠里有大作为,光凭一股子执著劲是远远不够的,还必须要有科学技术作指导。

    一天,白春兰从县上一位干部那里得知,离“一棵树”不远,有个兰州沙漠研究所设的试验点。兴奋的她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试验点求教。正在忙碌的一位科技人员见她衣着破旧,满脸黝黑,开始并没留意。见此景,白春兰耐不住了,一把拉住他的胳膊,几乎是哀求地说:“帮帮我们吧,俺种下的树活得太少了!”当这位科技人员得知她家是沙边子第一个农民治沙户时,深受感动,马上放下手中的活,一起来到治沙现场,教他们草格固沙的方法,帮助他们选择适应沙地生长的沙柳、杨柴、花棒等耐旱沙生植物苗种。这一年,他们种植的树苗成活率达到70%以上。

    从此,白春兰只要听到哪里有办培训班或有新的实用技术,无论路途多远,手头多忙,她都要想方设法去学习。1992冬天,白春兰在县科委的实验基地看到,一座用塑料薄膜覆盖的猪圈里,十几头猪膘肥体壮,而自家土圈里养的猪,一到冬天就掉膘。她就住在实验点上学,并模仿着建起了盐池县第一座农家温棚猪舍。当年不仅生猪出栏时间由原来的9个月缩短到了6个月,还育肥出栏生猪200头,比上年多出栏160多头。长期困扰白春兰的“一年育肥,半年掉膘”的难题迎刃而解。

    在治沙致富过程中,白春兰还大胆进行科学试验。为了了解农作物对沙漠土壤的适应性,她在新开发的土地上试种了四块试验田:一块沙土地,一块黄土地,一块沙上铺土,一块土上铺沙,种同样的作物,施同样的肥料,并同时灌水,一年下来,实验结果表明,沙上铺土庄稼长势好、产量高。实验成功了,但要挖掉1米深的沙子,再翻黄土铺在沙子上,费工费时。她一咬牙说“干!”这一干就是3个月,期间用坏了2辆架子车,磨秃了10把铁锹,终于开出了30亩水浇地。

    科技一旦被群众所掌握,便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。白春兰利用自己所学的林草栽植技术,创造了“三行治沙法”,即以草挡沙,以柳固沙,栽植果树杨树防沙,既有效地遏制了流沙危害,又提高了经济效益。她还利用3条带子井,采取立体复合种植法,在沙滩上创出了“吨粮田”的奇迹。如今,只有小学文化的她,已是能够熟练掌握十多项实用技术的治沙“土专家”。

28年风雨治沙,从单打独斗到联户开发。她说:“一家富了不算富,大家都富了才圆了我心中的梦。”

    岁月蹉跎,黄沙磨逝了她的青春,绿色也给了她丰厚的回报。白春兰依靠治沙踏上了富裕之路。但她始终没有忘记仍在沙漠边受穷的乡亲们。这些年来,她不断说服和帮助当地群众一起投身治沙。

    邻村村民尤虎过去不是赌博,就是喝酒,惹得家人嫌、邻里骂。1991年初夏的一天,白春兰用四轮车拉着40头猪崽到了尤虎家,语重心长地对尤虎说:“虎子,人活着要有志气,你再这么折腾咋行?这猪你先养着,饲料尽管去我家拉,钱先赊着,等卖完猪再还我。如果赔了本,我就不要了。”尤虎感动地说:“姨,你放心,我一定把猪养好,报答你!”

    这一年,尤虎靠养猪净赚8000元。而当他提着礼品去还所欠的4800多元猪崽款和饲料款时,白春兰却死活不收,对他说:“这些钱你先拿着养猪,等有了底子,也来沙漠上干一番吧!”

    仅仅几年时间,尤虎就在白春兰的指导下,用养猪得来的钱承包了一片沙地,开发沙产业。如今,他家已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经营起了一座占地80亩、资产约20多万元的家庭农场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防沙治沙示范户”。

    群雁高飞头雁领。在白春兰的带领下,越来越多的群众加盟到治沙致富的团队中来。2000年8月,“白春兰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”在沙边子村正式成立。公司投资112万元,联合全村88户农民,治理村中的2万余亩沙漠化土地。同年,白春兰建议组织全乡的年轻妇女成立了“女子治沙排”。每到春天,白春兰都带领着20名妇女在荒漠中植树、治沙。

    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,往日寸草不生的“沙边子”形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。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,2006年5月,白春兰的治沙旅游区正式向游客开放,她投资的白春兰事迹展厅、凉亭、垂钓中心,与周边的古长城、日援治沙区相映成趣,为盐池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28年风雨治沙,从国家领导到区、市、县各级领导,无数温暖的双手支撑着她走下去。

    2000年5月5日,天高云淡,日朗风清。这是一个令白春兰、令盐池老区人民无比振奋、无比激动的日子。这天上午,在宁夏考察工作的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沙边子,来到了“一棵树”。欢迎的人群簇拥着,胡锦涛总书记健步径直走向了白春兰,“你辛苦了,我们四年前北京见过面的,全国妇联的同志介绍过你,我也知道你的事迹。你既是勤劳致富的模范,又是治理沙漠的英雄。希望你今后更好地带领周围群众,走联合治沙的路子,使更多的沙漠变绿洲……” 白春兰紧紧握住了胡主席的手,心潮起伏,千言万语在心头滚动……

    从治沙那年起,无数温暖的双手支撑白春兰一路走来。区、市有关领导、上级有关部门、盐池县委、政府给予她极大的支持。帮助解决了60万元治沙贴息贷款。先后投入项目资金50多万元。2000年专门为白春兰修通了一条通往县道的 砂石路。今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此路正在改建为4级柏油路。

    由于长期劳作,2008年春节期间,和白春兰一起治沙的大儿子因病不幸去逝。10年前失去了丈夫,今天又失去了儿子。两个亲人先后离去,让白春兰和整个家庭遭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。为了使这位治沙巾帼英雄重新鼓起发展的希望,阳春三月,自治区党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杨春光专程来到白春兰的家,带来党和组织的关怀,提出在治沙英雄白春兰夫妇战斗过的地方建设一座 “治沙英雄白春兰、冒贤业绩园”,这更加坚定了白春兰治沙的信心。

    十年树木,春华秋实。近十多年来,白春兰先后被评为全国“三八”红旗手、全国“三八”绿色标兵、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、全国环保百佳先进个人、自治区劳动模范、自治区首届道德模范,并荣获中国“十大女杰”提名奖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。

    她是辛勤的耕耘者,大地给了她丰收的报偿,她是勇敢的攀登人,沙山给了她无限风光!

    整整28个年头!她把灵魂系在了塞外的大漠中。生命和高原一样顽强。这塞外的狂风、沙暴,大漠上寒霜、坚冰,没有让她畏惧、退却。一棵又一棵的小树在荒漠中扎根成材,使这片飞鸟鲜至的“一棵树”,成为一块神奇的绿洲,更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,一幅幅新农民生活画面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。在白春兰的带动下,沙边子农民用他们的手,在这艰苦的环境里创造出一座安适的家园,一片美好的绿洲。倾诉着白春兰艰苦创业、奋发图强、治理沙害、造福人民,构建和谐动人的故事……

 


 

回复专家:吕玉奎,回复时间:2008/8/18 18:20:41

请看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 >科技苑 > 砂砺石上种西瓜

7月28日,宁夏的中卫市举办了他们的首届西瓜擂台赛。80多位瓜农带着他们精心挑选的西瓜前来竞选瓜王。这么多的西瓜摆在擂台上,要当个瓜王可不容易,不仅个头要大,而且体形品质都要得到专家的认可。他叫吴国吉,是中卫市兴仁镇的老瓜农了,这次好像对自己的成绩不太满意。

  记者: 获奖了吗

  吴国吉:二等奖,不太满意,回去好好种,明年再来。

  记者: 听说你种瓜种的特别好,咱们一起到地里去看看?

  吴国吉:好

  虽说瓜王没拿到,可要说种西瓜,老吴那可是行家,都种20多年了,你说能差吗?

  记者:你一共种了多少亩西瓜?

  吴 :100多亩

  记者:好卖吗?

  吴 :好卖,我们这儿的西瓜好,温差大,瓜甜。我摘个你尝尝

  记者:好

  记者:嗯,确实特别甜。

  看来人家老吴真不是自卖自夸,这儿的西瓜确实比其它西瓜甜好多。好吃不说,老吴种的瓜那是个顶个的好,个头大,外表也匀称。不过一来到瓜地,有个问题就让我们感到困惑,怎么这里的西瓜全都种在石块上,难道石头缝里真能长出西瓜来?

  宁夏中卫市水保站站长 常军:因为这个地方比较干旱,去年降水量才130多毫米,按照惯例,在300毫米以下都是不适合人类居住,靠自然的降水进行种植的,那么这个地方,当地老百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这种模式,把沟道里的沙砾石铺到地里面。


  原来这些砂石都是人为铺上去的。中卫市位于宁夏中部的干旱地带,这里十年九旱,再加上土地沙化严重,连草都很难生长,更别说种庄稼,所以在很早以前就有老百姓开始在地里铺上沙砾石,种一点农作物,那么这些石块石片到底起什么作用呢?

  “这个石片呢,阻断了毛管水的上升,能达到保墒的作用。另外一个呢,它这个石片呢,白天经过日照晒了以后,温度比较高,晚上温度一降低之后呢,产生温差,西瓜的品质是比较好的。”

 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呢,这些沙砾石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,里面含有丰富的硒等稀有元素,经过根系的吸收,西瓜里就有了硒的成分,这种成分对人体是有好处的,所以这儿的西瓜除了叫压砂西瓜,还有一个名字叫硒砂瓜。老吴跟我们说,他从84年就开始种压砂西瓜了。

  有一次我种了十亩地,一次性就东风车装得,8分钱就装了,8分钱装了100斤,卖了800元钱,村里人一看,哎呀,这好啊,人家卖了800元钱,那时候卖800元钱不少的,就感觉到这个压沙确实是好事情。

  从那时起,这儿种压砂西瓜的农户越来越多,老吴也尝到了甜头,有了经验。他说种好瓜先要选好地,压砂地应该选在地势比较平坦,或者坡度比较小的地方。压砂的时间最好在土地冻结以后和春季解冻之前。在地里铺上一层沙砾石,看着简单,其实里面也是有讲究的,砂的厚度一般保持在10-12公分,太厚,水分不容易渗到土壤里面,太薄又达不到保墒的目的。石块不要太大,个头越均匀越好。到4月份开始播种,为了节约水分,一般采用穴播的方式,先灌水然后第二天播种,种子上面覆一层1厘米左右的湿土,再盖上薄薄一层沙砾石,记住了,千万不要把坑穴填平,这样一个漏斗型的坑穴便于以后浇灌。

  因为种上了西瓜,老吴每年都有一笔不算小的收入,这让全家有了生活保障。不过种了两年以后,他的西瓜出了一次大问题。

  病了的那些烂叶子,不知道啥病,我搞不清楚02:52对半损失掉了

  药也打了,可就是不起作用,到底是啥原因呢?

  “结果问老农呢,就是种年头多的那些老汉,老农,这个瓜我们也说不上,就我们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得的是重茬病”

  现在瓜农都知道西瓜不能重茬种植,可当时老吴却不知这个理儿,压一亩砂地不容易,如果不种西瓜,那种什么?这儿又不同于其他多雨地区。

  “今年种甜瓜,明年种西瓜,明年种甜瓜,后年种西瓜,这么倒,结果我们这么一倒,挺好,效果很好,就这么倒着种了”

  采用甜瓜和西瓜轮作,对防止重茬病起到了一定作用,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?

  它一般来说不让连茬种,但是我们这个地方种植比较稀,你像它这个行距是2米的,株距是1.8米的,它可以错开种。

  让西瓜每年错开种植,今年种在这一行,明年就要挪个位置,从而尽量减少因重茬导致的病害。另外压砂西瓜之所以种得这么稀,可以保证西瓜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。种了20多年的西瓜,可以说什么样的病害虫害老吴几乎都遇到过,有教训也有经验。

  关键是要预防。

  你等它得上的,已经造成危害了,再防治,顶多就是它不再扩大蔓延,但是它已经造成损失了。

  不仅防瓜病防得好,老吴对一些新技术也接受得特别快,就说这覆膜吧,村里还有不少瓜农没用,他就已经用了5年了。


  “确实能够增产增收,保收,别人的瓜,同时一天种瓜,就是他这个种瓜,我这个覆膜种瓜,我比他早卖10到12天”

  西瓜覆膜,对土壤同样起到了保墒的作用,虽然投入多了点,听听老吴算算账,感觉就值了。

  覆膜你一亩地增加了30元钱的投资,但是呢,我感觉到,这30元钱起码就是说增加了30元钱,它起码又赚回20元钱。

  怎么样,要想产量高,品质好,必要的投入还是值的。另外不管种什么,一定要认真、仔细了,人家老吴瓜种得好,可没少费心,侍弄瓜就像侍弄自己的孩子。以前自己种自己吃,瓜好坏无所谓,现在成商品了,没点商品意识可不行。

  你有商品意识就能种好瓜,你没商品意识就种不好瓜,你种不好谁来,商贩叫都不叫你,人家过来一看,不要就走了,不拿你的瓜,这都是我们从种这20几年瓜总结出来的。

  要让西瓜卖个好价钱,不光个头要大,外表还要好看,所以日常管理一点都不能马虎。瞧瞧,老吴又在忙啥了?

  记者:你这是在干吗呢

  农民:压条嘛

  记者:为什么要压条呢

  农民:不压的话,它风一出,结上瓜蛋子,一磨的话,就把这个瓜蛋子磨坏了,损伤坏了,结上这个小瓜,把这个瓜磨坏以后,长成一个大疤,商贩就不要这个瓜了

  像这个瓜上的疤痕显然就是被磨坏的,虽然不影响瓜的口感,但已经很难卖出价钱。所以西瓜一拉秧,就要开始压好,特别是长了小瓜以后更要注意。

  吴:这种瓜你看,一有这个形状的话,它一出这个花的时候,就把这个地方整平,这么一压,还要压适当的石头,就是说这么大的石头就差不多,压大了,就把枝节弄折了,就断了

  叶子也要离瓜远一些,如果叶子和西瓜靠在一起,瓜的外皮也容易被擦伤,影响瓜的商品性。

  如果说加强预防可以减少病虫害,搞好日常管理能够提高瓜的品质,但是年年的旱情确是瓜农们最担心,也是最难以解决的。不过今年包括老吴在内的瓜农们没有担心,水利部门实施的引黄补灌工程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。

 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:前后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,我们建了有100多万,200万方的调蓄的蓄水池04:39:我们就是把水从黄河甘肃那边抽上来,沿着不同的过程,不同的距离,等距离布点,你看的那个小房子就是供水点,把水供到那个地方蓄起来,完了在这个点上,就给老百姓拉、抽,采取各种措施,送到田里面实施补灌了。

  如今在宁夏中卫市,像老吴这样的种瓜大户已经不在少数,有了政府的支持,他们不再靠天吃饭,他们相信以后年年都不愁有个好收成。

 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,宁夏中卫的瓜农们有了石头上种西瓜的妙招,掌握了干旱地区的种瓜技术,再加上政府的水源支持,这条致富的门路算是有了保障。


 

回复专家:周贵龙,回复时间:2008/8/19 21:19:41

向种压砂瓜种得好的,多请教吧!
 



版权所有:中国林业网 © 2003-2010 闽ICP备09027724号
E-mail:service@chinaforestry.net 传真:0086-591-83568281 电话:0086-591-83568282 835682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