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杉苗猝倒病又称幼苗立枯病,是一种全国性的严重病害,主要危害杉、松属和落叶松属等针叶树的实生幼苗。在针叶树种中,除柏类幼苗比较抗病外,其它多是易感病的。此外也危害泡桐、刺槐、臭椿、梧桐、榆树、银杏、桑树、苹果等多种阔叶树的实生幼苗。还危害许多农作物和蔬菜等幼苗。我省南部和西南部杉木和松树类苗圃中发生普遍,危害严重。症状:该病害多在4-6月间发生,因发病时期不同,可出现四种症状类型。1、种芽腐烂型 播种后,出苗前,由于土壤潮湿板结,种芽在土壤中被病菌侵染,引起种芽腐烂,地面表现缺苗断垄现象。这种类型常发生在覆土过厚、粘土地或低温高湿的苗床上。也称种腐或芽腐。2、茎叶腐烂型 幼苗出土后,若苗木密集、湿度过大或撤除覆盖物过迟,则病菌侵染幼苗茎叶,使幼苗茎叶粘结而腐烂。也称烂叶或首腐。3、幼苗猝倒型 幼苗出土后,扎根时期,由于苗木嫩茎还未木质化,病菌从根颈处侵入,产生褐色斑点,病斑逐渐扩大,呈水渍状腐烂,病苗迅速倒伏,引起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状,此时苗木嫩叶仍呈绿色,病部仍可向外扩展,是危害较严重的一种类型。猝倒型症状多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的1个月内。也称萎倒或颈腐。4、苗木立枯型 幼苗出土2个月或苗木茎部木质化后,若土壤中病菌较多或环境条件适宜,病菌可侵入根部或根颈处引起根部皮层变色腐烂,但苗木枯死而不倒伏,故称苗木立枯病。病原松杉苗猝倒病的病原可由三种真菌引起。1 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 属半知菌亚门,无孢菌目,丝核菌属。丝核菌不产生孢子,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形态出现。菌丝有分隔,幼嫩菌丝无色,分枝近直角,分枝处细胞明显缢缩。老菌丝黄褐色,细胞稍粗。菌丝可交织成疏松的菌核,形状、大小不等,直径1-10mm,深褐色。丝核菌喜含氮物质,最适宜在pH4.5-6.5环境中生长,主要生活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,具有很强的腐生能力,多分布在10-15cm深的土层中,菌丝在温度24-28℃时,生长最快,但幼苗在18-22℃时,发病最迅速。(图1.c)2 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(Mart) App.et Woll. 属半知菌亚门,丛梗孢目,镰孢属。它们的菌丝多隔,无色,细长多分枝,产生两种孢子,即小型分生孢子和大型分生孢子。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肾形,单胞或双胞,散生菌丝间。大型分生孢子粘结成团,纺锤形至镰刀形,3-5个隔膜。在菌丝和大型分生孢子上,有时还形成厚垣孢子,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。镰刀菌分布在土壤表层,生长适温为25-30℃,以土温20-28℃时苗木感病最重。
用1%—2%有硫酸亚铁溶液,每亩喷洒150斤,连续喷洒4次—7次,每隔7天一次。每次喷洒完后要立即用清水清洗幼苗,以防幼苗产生药害。也可用0.3%漂白粉、1%波尔多液或0.1%—0.5%敌克松喷洒苗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