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症施药防治杨树三类溃疡病(请您注意加以比对)
杨树水泡型溃疡病
杨树水泡型溃疡病又称杨树溃疡病,在我国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东北地区普遍发生,山东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,是杨树干部和枝条上的主要病害,病株率一般30%左右,严重林分高达80%以上。
在山东每年4月下旬开始发病,5~6月为发病高峰期,7~8月病势减弱,9月出现第2次发病高峰,但不如第1次严重。10月下旬后停止出现新病斑,进入休眠阶段。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斑内越冬。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,成为当年浸染的主要来源。病菌主要由伤口侵入,潜育期10~30天。由于分生孢子成熟时期不同,成活期又长达2~3个月,且孢子萌发对温度适应性强,因此长期存在具浸染力的孢子。病害的发生呈现春—夏、夏—秋两个高峰期。不同杨树种类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。白杨派树种抗病,黑杨派树种抗性中等,而多数青杨派树种及其杂种易感病。杨树树皮含水量与发病程度有关,当树皮相对膨胀度大于80%时,比较抗病,而小于65%以下时易感病。
防治措施:选用抗病的杨树优良品种(I-107杨、L35杨、中菏1号杨、I-69杨、I-72杨、中林23杨等),培育健壮苗木。起苗、运苗、假植时尽量保持苗木水分,并避免机械损伤。栽植前,严格剔除有病斑的苗木。选择适宜的造林地,大穴整地,灌足底水。栽植时剪去梢头及侧枝,造林后加强林分的抚育管理,增强树势。发病期间,用菌特净100倍、1:1:100波尔多液、波美0.5度石硫合剂、50%多菌灵100倍液、40%福美胂50倍液或70%甲基托布津100倍液喷洒主干。
杨树烂皮型溃疡病
杨树烂皮型溃疡病又称杨树腐烂病,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、西北、华北地区,在山东省普遍发生,为害杨树干枝,引起皮层腐烂,是杨树防护林、用材林及城乡绿化的常见病害,严重地段可引起大片杨树的死亡。
病菌在病组织内常年存活生长。4~9月形成分生孢子,5~6月产生量最多。分生孢子角在潮湿天气或雨后增多,孢子角借雨水溶开后,随风、雨、昆虫、鸟类传播,孢子萌发后通过各种伤口侵入,潜育期6~10天。病菌生长温度4~35℃,最适温度为25℃。子囊孢子6~9月形成,7月中下旬产生量最多。该病于4月上旬开始发病,5~6月是盛发期,7~8月病势缓和,10月停止发展。该病的发生与杨树品种、立地条件以及冻害、日灼伤、虫害、旱害等密切相关。
防治措施:保持树木生长旺盛是防治此病的根本途径。一般较抗冻、抗旱、抗虫及耐盐的杨树品种较抗病,应选用抗逆性强的杨树优良品种。育苗、造林时选择适宜的立地条件。造林后加强抚育管理。四旁植树应于初冬涂白,以防冻害及日灼。对于发病树木可用化学药剂涂树干,有效药剂为菌特净100倍液、多菌灵50倍液、代森锰锌50倍液、松焦油和柴油1﹕1、波美5度石硫合剂等。
杨树大斑型溃疡病
杨树大斑型溃疡病是杨树的一种危险性病害,在欧洲被认为是杨树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,我国1978年在南京首次发现,此后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山东等地相继发生,可为害多种杨树,主要为害杨树的主干及枝条。
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树皮内越冬。翌年4月中旬,在病斑处可见产生的分生孢子器,遇雨释放出分生孢子。分生孢子借风、雨及昆虫携带传播。正常年份4月中旬开始发病,5~6月为发病盛期,7~8月病势减缓,9月又可见新的病斑出现,10月以后停止扩展。
健杨、八里庄杨、I-214杨等易感病,I-107杨、L35杨、中菏1号杨、I-69杨、I-72杨、中林23杨等比较抗病。一般光皮树种的感病程度重于粗皮树种,粗皮的木栓化程度较高,病菌不易侵入。日灼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,树干阳面的病斑数多于阴面。
防治措施 :严禁疫区病苗运入无病地区。加强苗木和林分的抚育管理,提高树木的生长势。3~9月树木感病期可用药剂涂干,有效药剂有菌特净100倍液、50%多菌灵50倍液、40%福美胂50倍液、70%甲基托布津100倍液、波美3度石硫合剂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