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,国内分布: 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,形态特征: 成虫 雌虫体长23 mm,翅展 65 mm,灰白色,触角丝状,胸部密被灰色细毛。翅基片及腹部各节后缘生黄色鳞片。前翅外缘为波状缺刻,绿毛黄色;基线、中横线和亚外缘线为黄褐色波状纹,此纹的清晰程度差异很大;亚外缘线外侧部分色泽较深;翅面由于散生的蓝黑色鳞片密度不同,由灰白色到黑褐色;翅反面灰白色,中央有1个黑斑;后翅色泽及斑纹与前翅同。腹部肥大,末端有成簇黄毛。产卵器黑褐色,产卵时伸出长约 1cm。雄蛾体长 17 mm,翅展 56 mm,触角双林状。体、翅色纹大部分与雌蛾同,但有部分个体,前、后撤的基横线及亚外线线甚粗,因而与雌蛾显著不同,腹部瘦小。 卵 卵圆形长约 0.7 mm,淡绿色或淡黄色,将孵化时黑褐色。卵块较松散,表面盖有黄色茸毛。 幼虫 共 6龄。初孵幼虫体长 2 mm左右。前胸至腹部第十节亚背线为宽阔黑带;背线、气门线浅绿色,腹面褐色,故虫体深褐色。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,尾足发达扁阔,淡黄色。 5龄平均体长 34.2 mm,头前端平截,第五腹节气门前上方开始出现1个颗粒状突起,气门紫红色。老熟幼虫体长平均64.6mm. 蛹 圆锥形,黑褐色。雌蛹体长 26 mm,雄蛹体长 19 mm。身体前端有 2个齿片状突起,翅芽伸达第四腹舍。第十腹节背面有齿状突起,臀棘明显,基部膨大,端部针状。生物学特性: 在湖南、浙江1年发生2—3代,以蛹在树干周围上中过冬。次年4月上旬成由开始羽化,4月下旬到5月初为羽化盛期;5月中旬为羽化末期,整个羽此期1个多月。5—6月间为第一代幼虫发生期,幼虫期40天左右。7月化蛹,蛹期15-20天。7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,卵期7—12天。第H代幼虫发生在8-9月中旬,幼虫期35天左右。9月中旬开始化蛹越冬。少部分发生3代的,成虫于9月中旬羽化,幼虫发生于9月中旬至10月下旬,11月化蛹越冬。 成虫自傍晚至凌晨都有羽化,以22时至次日2时为最多。成虫羽化后当夜即可交尾。但以第二夜交尾最多。交尾发生于21时至次日5时,以l—3时最多。雌蛾一生交尾l次,极少数能交尾2次。雌蛾腹部末端分泌性信息素以引诱雄蛾。据试验,2头未交尾雌蛾关在一起,一夜能诱雄蛾对头。雌蛾腹尖的二氯甲烷抽援物亦能诱到雄蛾。初步研究表明,不饱和的十八醇是其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。成虫趋光性弱,但对白色物体有一定超性,喜栖息在涂白的树干上。交尾的当夜即可产卵,卵粒在初产时绿色,孵化时黑褐色。卵产在树皮裂缝、伤疤及刺蛾的茧壳内,在树皮光滑的幼树上,产卵在刺蛾茧内者尤多。越冬代成虫所产之卵,卵块表面盖有浓密绒毛,其它各代绒毛稀疏。每雌产卵数百至2000余粒。卵块含卵量自204-1300粒,平均898粒,排列较松散。 初孵幼虫仅吃叶子周缘的下表皮及叶肉,不食叶脉。叶子被害处呈针孔大小的凹穴。留下的上表皮失水退绿,外观呈铁锈色斑点;日久表皮破裂成小洞。遇惊即吐丝下垂。2龄幼虫开始从叶缘取食,形成小缺刻,留下叶脉。5龄起食量显著增加,被害叶仅留主脉及侧脉基部。 6龄则食全叶,该龄食量达 123.92 cm2,占整个幼虫期食量的 70.63%。 5,6龄合计食量为 156. 53 cm2,占总食量的89. 21%. 油桐尺蛾的食性较广,在桐叶被食完后,幼虫下地取食灌木、杂草。幼虫停食时,腹定紧抱树叶或树枝,虫体直立,状如枯枝。6龄幼虫尚有在每天中午爬到树干下避热的习性。 老熟幼虫多在树克附近上下3—7cm深处化蛹。在桐叶充裕、土壤疏松的林内,幼虫多在树干附近上中化蛹,越近树干蛹越多;坡地桐林,树干下方的蛹最多,两侧次之,上方最少。在食料不足时,幼虫为寻食四处爬行,蜗的分布缺乏规律性。土壤坚实,蛹的分布亦较分散。 气候是决定油桐尺蛾周期性猖极的重要因子,夏季(7月)高温干旱,土壤干燥,常使蛹大量死亡。如1982年7月新晃县降雨稀少,土壤干燥,第一代蛹羽化率仅10.5%,使成虫密度大为下降。害虫大发生后,由于食料缺乏,导致婉重减轻,雌性比下降。如1982年1月在新晃调查,受害轻的桐林,雌蛹重 1.20—1.62 g,平均 1.35 g,雌性占 53%;受害严重的桐林雌蛹重 0.85—1.46 g,平均 1.01g,雌性占 40%。油桐种类与尺蛾危害程度有一定关系,当千年桐或千年相与三年桐杂交子代和三年相种在一起时,尺蛾就喜食三年桐。凡桐林与其他杂灌木呈块状混交者,害虫发生频率低,危害较轻;反之,如大面积桐林成片,害虫易蔓延成灾。生命表研究表明,老熟幼虫及蛹是关键虫期。 天敌天敌对控制虫口密度起一定作用。目前发现卵期有黑卵蜂,小幼虫期有长附姬小蜂,幼虫期有大黑蚁,幼虫、蜗期有尺蛾强姬蜂,大尺蛾姬蜂等。1978年在湖南沪溪调查Z黑卵蜂对卵粒的寄生率达 23%。尺蛾强姬峰对越冬蛹的寄生率为 10%左右。此外尚有白颈乌鸦、竹鸡、四声杜鹃、螺娘等捕食幼虫和蛹。 在种群暴发后期,常有病毒流行。湖南、湖北已先后从尸由中分离到校多角体病毒,治虫效果很好。1头4—5龄病虫可生产227.25亿多角体。对4-5龄幼虫口服致死中浓度4天为787个多角体,9天为243个多角体,11天为7个多角体。据江西九江茶场报导,(1985)用含2 X 108PIB/ml的病毒是液防治油桐尺蛾,2龄幼虫死亡率为100%,死亡高峰在喷药后第六天; 3龄死亡率 81.47%,高峰在药后 11天; 4龄死亡率 65.37%,高峰在药后15天。由于使用病毒,节省了每年4次喷药的费用。病毒已从原有处理区脱亩,自然扩散到100多亩,效果很好。
油桐缀叶螟 Locastra muscosalis Walker 鳞翅目,螟蛾科。分布: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福建、贵州、云南等省。 形态特征: 成虫 , 体长14~20(mm),翅展35~50(mm),全体黄褐色。前翅色深,稍带淡红褐色,有明显的黑褐色内横线及曲折的外横线,横线两侧靠近前缘处各有黑褐色斑点1个,外缘翅脉间各有黑褐色小斑点1个。前翅前缘中部有一黄褐色斑点。后翅灰褐色,越接近外缘颜色越深。卵:球形,密集排列成鱼鳞状卵块,每块有卵约200粒。末龄幼虫:体长20~30(mm),背中线杏黄色较宽,亚背线、气门上线黑色,体侧各节生黄白色斑。 蛹:长16mm左右,深褐色。茧:长20mm左右,硬。生活习性:年生1代,以老熟幼虫在根四周1m直径内土中10cm处结茧越冬。翌年6月中旬至8月上旬越冬代幼虫进入化蛹期,蛹期10~20天。6月下~9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,交尾后把卵产在叶面。7月上旬~8月上中旬进入幼虫孵化期,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面上吐丝结网,舐食叶肉,2、3龄后常分成几群为害,常把叶片缠卷成1团,4龄后多分散活动,1只幼虫缠卷1复叶上3~4张叶子。白天静伏在卷筒中,夜间为害,进入8月中旬后,老熟幼虫下树入土做茧越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