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一篇文章,供你参考:
http://jpk.hlju.edu.cn/jpsystem/reply.asp?id=4465
立地质量评价
立地质量评价:是对立地质量高低进行的评价。
立地质量评价的目的是指出土地生产力的高低。
立地质量评价有三种途径:
(1)根据树木生长指标评价:地位级法、立地指数法、 生长段法。
(2)通过分析环境因子进行评价:气候因子法、土壤因子法。
(3)树木生长和环境因子结合评价:多元回归法
一、根据树木生长指标评价
1、地位级法
地位级:林分达到标准年龄时的平均高。
标准年龄一般是树木主伐年龄的一半。也有人主张高生长变慢时的年龄。
在一个地区根据林分在标准年龄时的平均高,将立地划分成不同的等级。一般分成Ⅰ、Ⅱ、Ⅲ、Ⅳ、Ⅴ个等级。
因林分平均高受经营措施影响,因此,这个指标并不能准确评价立地。
2、立地指数法
立地指数:标准年龄时上层木(优势木或亚优势木)的平均高。
优势木的选择:1公顷选择15株最高的树木,也有100m2选1株。
优势木高不受间伐抚育影响,因此 立地指数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。
立地指数可以编制成立地指数曲线和立地指数表。立地指数曲线是用年龄和优势木高绘制的曲线。
立地指数表的缺点:
(1)只能应用于纯林。
(2)在过稀、过密或极端贫瘠的立地上密度影响优势木高。
(3)微立地的影响。
(4)幼年阶段杂草和灌木竞争的影响。
同一立地树种不同立地指数不同,可以建立不同树种之间的立地指数转换。如:
S红=2.4483+0.7197S落
3 生长段法
生长段法:用胸高以上连续5年高生长来评价立地质量的方法。
可以消除早期高生长的不稳定影响。主要适用于幼龄的针叶树。
二、分析环境因子进行评价
1、气候因子法
气候影响森林生产力,因此,可以根据气候因子估测森林的生产力。一般用于大区域潜在生产力评价。如:
Paterson 提出的气候生产率指数:
CVP=(Tv*N*G*E)/(Ta*1200)
Tv:最热月平均温度 N: 年降水量
G:生长季长 E:蒸发蒸腾系数
Ta:最冷最热月温度差
2、土壤因子法(地形)
通过对土壤或地形因子的分析,评价立地质量。如:罗汝英提出的土壤指数方法。
以土壤的质地或石砾含量(A)、土层厚度或粘盘位置(B)、地形或排水条件(C)三个项目作为计算因子,构建土壤肥力指数(S)
S=A*B*C
规定指数范围: 121~300 生产力甲级
51~120 生产力乙级
21~50 生产力丙级
20以下 生产力丁级
三、树木生长和环境因子结合评价
用林木生长指标只能评价有林地,环境因子分析不知道林木生长的效果。用数学的方法可以使环境因子和林木生长联系起来。
多元回归分析法:
测定林分中的土壤、地形以及气候因素,并把这些因素和立地指数之间建立多元回归方程。
如:对黑龙江通天一林场落叶松人工林25年生的优势木高和立地因子调查后建立回归方程:
Y=4.71+1.05X1+0.84X2+0.89X3+0.03X4+0.12X5
X1: 海拔 ; X2:坡度; X3:坡位
X4:土层厚; X5:A层厚
类似的方法还有数量化立地指数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