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地松培育技术体系及优化栽培模式
中国引种湿地松始于20世纪30年代,到40年代和60年代,又进行了小面积的引种试验。7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面积造林,据估计,其面积目前约有近百万公顷。
一、在我国的分布与生境
中国已引种湿地松的地区达l6省(自治区),主要是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湖南、江西,湖北、四川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苏l0个省(自泊区),河南、山东、陕西,贵州、云南、海南等省栽植面积不大。种植范围主要在东经97°~120°和北纬19°~36°之间。主要在海拔400~500m以下的丘陵、岗地及海滨沙地。
1.湿地松生长与气候
湿地松在中国的引种栽植地区包括暖温带、亚热带和热带。湿地松在暖温带固受较长的寒冷天气影响,针叶常遭冻害而枯黄,生长受到严重影响。所以,在暖温带发展湿地松不大适宜。湿地松林树高、胸径生长都以中亚热带的为好。
2.湿地松生长与地形
地形间接影响光、热、水分和养分在空间的再分配,从而影响林木生育。中国各地栽植湿地松的地理位置和海拔不同,林分生长也不同。不同地点的湿地松树高、胸径生长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。
在暖温带,坡向与冻害关系密切,一般南坡受害较北坡轻;在中亚热带,丘陵地貌的坡向对湿地松生长影响不明显,坡位影响较明显,一般下坡比中坡和上坡生长好。
3.湿地松生长与土壤
中国各地栽植的湿地松的土壤是发育在不同母质上的各种土类,比原产地的土类复杂得多。主要有花岗岩、片麻岩、玄武岩、砂页岩、石灰岩、干枚岩和变质板岩上发育的黄褐土、黄棕壤、黄壤、红壤、赤红壤和砖红壤及第四纪黄土、红土和各种沉积物。湿地松在酸性土中生长正常,在石灰性土上生长不良。
二、培育技术体系
湿地松适应性强,早期速生,用途广,经济价值较高,因此也有较好的的发展前景。
1. 注意选用良种
如果从国外调种,建议南亚热带地区可采用佛罗里达及沿墨西哥湾产区的种源,中亚热带地区可采用佛罗里达、佐治亚及阿拉巴马产区的种源。如果采用国内种子,建议优先选用优良家系或优良单株的种子,或采用优良母株的穗条进行扦插繁殖。
2. 合理布局
中国中亚热带的湿润月数占生长月数的百分率与原产地最接近,是最适湿地松生长的气候条件,应作为速生丰产林的中心产区。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虽然基本上适宜湿地松生长,但不宜列为速生丰产区。
3. 立地条件选择 (对湿度、海拔要求较严)
湿地松适于亚热带海拔400~500m以下的丘陵、岗地及滨海沙地,要求土壤深厚(特别是黑土层)、肥沃。宜选择土层厚度超过40cm和黑土层厚度在15cm以上及土壤有效水分含水量多和养分中等的土壤。
4. 合理确定造林林密度
从初植密度和间伐效益的整体上进行考虑,湿地松建筑材的合理经营密度:中高立地上,初植密度宜为1400-2000株/公顷,7-8年和12-14年间伐2次,强度为35%和20%;纸浆材密度为:中等立地初植密度2250-2500株,第8年间伐一次,强度35%;好的立地2000-2250株,第6-7年间伐一次,强度35%左右。
5.整地方式
对不同整地方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得出:湿地松造林,一般应采用小穴(40×40×30cm)的整地方式;但在以慢生性小灌木及芒萁丛生为主的立地,可采用块状垦复(120×120×15cm)加小穴的整地方式。
6.施肥及抚育方式
湿地松丰产栽培的施肥措施可采用以下方法:18指数级不施肥,14-16指数级施基肥,14指数级立地主伐前追肥的施肥方法。基肥以P2O550-70kg/hm2为主,可结合早期的幼林抚育追施适量N、P肥;成林追肥可按N:P2O5:K2O=35~50:35~70:35~50kg/hm2。
湿地松幼林应采取局部抚育为主,并要根据林地的植被类型确定适宜的作业次数的抚育对策,一般每年铲(或刀)抚2-3次。
7.优化栽培模式
湿地松建筑材与纸浆材优化栽培模式(各模式的基准贴现率均为12%)。
表1 湿地松建筑材与纸浆材林优化栽培模式
|
子模式 |
立地指数 |
培育目标 |
初植密度 |
整地规格 |
抚育次数 |
施肥措施 |
间伐次数 |
间伐时间 |
主伐年龄 |
纸
浆
材 |
1 |
14 |
纸浆材 |
2250-2500 |
小穴 |
3 |
基+追 |
|
|
13 |
2 |
16 |
纸浆材 |
2000-2250 |
小穴 |
4 |
基肥 |
|
|
13 |
3 |
18 |
纸浆材 |
2000-2250 |
小穴 |
5 |
|
|
|
13 |
建
筑
材 |
1 |
14 |
小径材 |
1600-1800 |
小穴 |
3 |
基+追 |
1 |
9 |
16 |
2 |
16 |
中小材 |
1700-1900 |
小穴 |
4 |
基肥 |
2 |
8、12 |
16 |
3 |
18 |
中径材 |
1600-1800 |
小穴 |
5 |
|
2 |
7、11 |
16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