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干土利用与改良
栗钙土,俗称白干土。在我国北方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,水热条件差异较大,这里既是主要的牧业基地,又有不少旱作农业。作物以耐寒作物为主,主要种植小麦、燕麦、豆类、马铃署、胡麻等;无霜期较长的地区还种植糜、谷、玉米和高梁。由于地广人稀,耕作粗放,广种薄收,加上常受干旱减产,粮食亩产一般为50-100千克。耕地多分布在暗栗钙土、栗钙土和草甸栗钙土上,其余亚类耕地很少。各省(区)栗钙土的利用状况各不相同。栗钙土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,农业耕作管理粗放、滥垦、过牧、乱挖药材及鼠害等,从而导致水土流失、风蚀沙化、土壤贫瘠、盐碱化、草场退化等诸多不良后果。内蒙古栗钙土沙化面积已达12407.5万亩、盐渍化面积已达803.8万亩,分别占该区栗钙土面积的33.97%和2.20%;特别是栗钙土亚类尤为严重,沙化面积已占64.24%。土壤利用不合理,导致环境恶化,肥力下降。据内蒙古自治区调查,耕地栗钙土腐殖质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非耕地土壤。暗栗钙土、栗钙上、淡栗钙土、草甸栗钙土表层有机质含量各为32.1克每千克,17.2克每千克、12.8克每千克、24.1克每千克,而相应的耕地有机质则分别为22.9克每千克、13.7克每千克、10.8克每千克、16.5克每千克,约低1/4-1/3。在黄土高原丘陵区,由于滥垦造成水土流失加剧,栗钙土有机质下降更为严重,表土层大多在10克每千克以下,土壤全氮和速效磷严重不足。
(一)因地制宜,合理利用 栗钙土主要属于牧用型土壤。目前尽管一些地区的农用比重不小,但考虑到大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水分不足,春旱严重,产量低而不稳,应及时注意采取措施,将不适农用的耕地,改种草料,发展牧业,使土壤资源利用趋向合理。在暗栗钙土、栗钙仁、草甸栗钙土地区,可将耕地设在缓坡或下坡土体厚的土壤上,这些亚类的垦殖率一般可控制在30%-70%,其它亚类均应以牧业为主,在有灌溉条件时,也可考虑垦殖一小部分,用以发展饲料、饲草和种植蔬菜。
(二)广种牧草,实行草粮轮作 栗钙土地区地多人少,农民贫困,压缩瘠薄耕地,发展牧草,实行草粮轮作,既有利于增加牲畜饲养量,粪肥又可改良土壤,提高地力和产量。在条件好的地方,天然草场也可增播和补播牧草,以提高草场质量和产草量。
(三)以草定畜,划区放牧 目前栗钙土牧区在居民点和沿河、湖附近,放牧牲畜量远远超过载畜量,过牧造成草场退化。为此必须变自由放牧为划区轮牧,同时根据草场的产草量限定每户牧民饲养牲畜的数量。退化草场,实行围栏封闭控牧或禁牧,以尽快恢复牧草生机。
(四)广辟水源,扩大灌溉面积 栗钙土地区,降水量少,风大,蒸发强烈,春夏之交常出现干旱,造成农区粮食减产,牧区牧草枯黄的所谓“黑灾”。为此,在有条件地区,积极打井或修水库蓄水,扩大灌溉面积,建立人工饲料和饲草基地,提高粮食和饲料产量,解决牧区冬季饲草饲料不足问题,促进畜牧业的发展。
(五)营造草场防护林 栗钙土地区风蚀沙化日趋严重,风沙常破坏农田和牧场,沙化面积不断扩大,严重影响农牧业生产。因地制宜地营造护牧林。以林护草,防风固沙,减轻干旱程度,保持草原生态平衡。为避免土壤中钙积层的影响,造林时应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。即先在钙积量少和砂性土壤上造林,先在平地后在坡地上造林;对于不能营造乔木林且钙积量较多的土壤,可种植适宜生长的灌木林。
(六)坡耕地修筑梯田或地埂 土层已变薄的坡耕地,应退耕种草种树;土层厚的坡耕地,应修筑水平梯田,不适宜修梯田的土壤,可修筑地埂,以防水土流失,破坏土壤资源,同时要增施农家肥,迅速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。
(七)防治鼠害 栗钙土地区鼠害破坏草原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。草原上鼠类以牧草为食,抑制牧草的生长发育。同时,鼠类挖出的土常埋压牧草,既破坏草场,降低产草量,易导致土壤沙化。为此,要发动群众坚持灭鼠,使鼠害控制在最小程度,保证牧草正常生长,提高草场生产力。